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醫直屬和聯系單位,委(局)屬(管)醫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26號)等文件印發以來,各地迅速行動、創新落實,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良好態勢。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創新線上服務模式,為支撐疫情精準防控、避免聚集交叉感染、促進人員有序流動和復工復產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總結推廣實踐中涌現出的典型做法,進一步聚焦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向縱深發展,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決定在全行業深化“五個一”服務行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推進“一體化”共享服務,提升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務水平
1.堅持線上線下一體融合。醫療機構要在持續改善線下醫療服務行動的同時,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拓展服務空間和內容,積極為患者提供在線便捷高效服務,以及隨訪管理和遠程指導,逐步實現患者居家康復。互聯網醫院要與線下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之間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提供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連續服務。鼓勵各地運用智能物聯終端設備,開展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特征指標數據的監測跟蹤和管理,結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將健康管理下沉到社區服務站點。推進互聯網診療服務,充分發揮互聯網醫院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引導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有序促進分級診療。針對老年人、兒童、殘障人士等群體存在的“數字鴻溝”障礙,各地要切合實際堅持兩條腿走路,合理保留傳統服務方式,既要實現線上服務便捷化,又要注重線下服務人性化。在推行非急診預約診療的基礎上,醫療機構要簡化網上服務流程,完善電話、網絡、現場等多種預約掛號方式,暢通家人、親友、家庭醫生等代為預約掛號的渠道,同時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保留掛號、繳費、打印檢查檢驗結果等人工服務窗口,配備導醫、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提供就醫指導服務,切實解決老年人等群體運用智能技術的實際困難。
2.優化智慧醫療服務流程。各地要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積極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關于深入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的通知》(國衛規劃發〔2018〕22號)要求,持續推動便民惠民10項服務30條措施落地見效。按照《關于進一步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405號),二級以上醫院要加快推進內部信息系統集成整合和業務協同,優化就醫流程,提高服務效率。逐步實現在線健康咨詢、復診、審方、用藥指導、心理與健康狀況評估、接種預約以及電子處方流轉、藥品配送、跟蹤隨訪、家庭心電監測、社區預約轉診等內容。醫聯體、醫共體等要強化醫療健康服務一體化,以信息通支撐服務通互聯網醫院規范,引導患者有序便捷就醫。
3.推動區域信息共享互認。各地要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強化省統籌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和醫院信息平臺功能指引、數據標準的推廣應用,推進各級醫療機構及省級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規范接入省統籌平臺,不斷提升與國家平臺數據聯通質量。在符合醫療質量控制和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推動醫療機構間電子病歷、檢查檢驗結果、醫學影像資料等醫療健康信息調閱共享,逐步實現覆蓋省域內的信息互認。各地要加快實現電子健康檔案與電子病歷、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的對接聯動,在保障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的基礎上,推進電子健康檔案在線查詢和規范使用,明確開放內容、統一開放路徑,逐步實現居民本人或授權便捷調閱個人電子健康檔案,更好地記錄和管理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國家將適時啟動相關試點,積極推動在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有條件的區域,率先開展區域一體化信息聯通、互認共享服務。
二、推進“一碼通”融合服務,破除多碼并存互不通用信息壁壘
4.強化行業內“一碼通用”。各地要按照國家制定發布的統一技術標準規范,加快推進居民電子健康碼規范應用,重點解決醫療健康服務“一院一卡、互不通用”問題。鼓勵各地以普及應用居民電子健康碼為抓手,推進實名制就醫,探索以身份證號碼為主索引,其他證件號碼為補充,加強居民衛生健康身份標識與使用管理。推動居民電子健康碼替代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卡,拓展在診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慢病管理、在線信息查詢、健康教育、血液管理等領域的使用,逐步實現衛生健康行業內一碼通用。對老年人、兒童等群體,要合理保留線下人工服務,切實解決智能技術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