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4月18日晚,一則落款為怡合春天的“京醫通停運”的通知,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作為京醫通的運營方怡合春天,在通告中控訴,京醫通線上系統的出資方——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始終拒絕履行出資義務,只能獨自負擔京醫通項目長達七年北京市醫療服務與執業監管平臺,已投入資金數億元,導致公司“不堪重負、彈盡糧絕”,停運“京醫通”,實屬迫于無奈。
“京醫通”雖只是北京當地的一家線上醫療健康服務平臺,但卻是國家在互聯網醫療領域耕耘的一處縮影。這項“惠民”工程,自2012年成立至今已十年,由北京市衛生局、北京市醫管局與北京銀行合作啟動。主要有兩大業務:非醫保用戶和異地就醫用戶的醫院就診卡;面向所有患者的掛號系統。
這項背靠銀行、依托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的國資平臺,到底是如何一步步,陷入泥潭的呢?
1、商業模式單一
京醫通平臺實際上就是一個醫療掛號系統,缺少延伸的商業模式,入不敷出是常態。
在互聯網醫療的高效發展,市場熱情高漲、民眾需求迫切的情況下,類似京醫通這樣的第三方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卻依然沒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才會陷入這樣入不不敷出的窘境。
2、運營成本高
據調查顯示,京醫通目前已接入了北京市29家醫院,擁有5500萬用戶,累計為1.5億人次提供掛號服務。
在用戶每日劇增的情況下,不僅運營成本高,耗時耗力,還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對于一個平臺運營者來說,所投入的運營成本,可想而知。
3、盈利前景不明
國家明令規定,掛號費不允許加價
在現有的政策下,掛號平臺系統注定難形成營利模式和商業閉環,更別說產生收益。
公益服務項目,該由“誰來買單”
京醫通的定位,是一個公益項目,既然是公益,那平臺運營的核心,肯定不是盈利。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醫療行業,非盈利屬性的平臺支撐不了市場化運營,必將會有大批此類平臺退出市場。
京醫通的停運,并非首例,也絕不會是最后一例。京醫通的停運風波,不僅讓這項“明星”工程,陷入了尷尬境地北京市醫療服務與執業監管平臺,同時也將“如何加速公立醫院互聯網醫療建設”的時代難題,再次推到風口浪尖!
非盈利屬性的第三方平臺,在無法實現市場化運營的前提下,醫院自建互聯網平臺,是否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1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報告》顯示,公立醫院的互聯網業務幾乎入不敷出,支出和收入不匹配,服務同質化嚴重,真正能實現有效持續運營的不足10%,大部分處于建而不用或淺嘗輒止的狀態。
預約掛號、線上問診及開方購藥,的確是互聯網醫院所提供的重要服務之一。但醫院的互聯平臺,如果只是“線下業務線上化”,反而加重了醫院運營成本。
互聯網醫院的業務范疇遠不止于此類便民服務,以群眾大健康需求為核心,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群眾提供更便捷的就醫服務,加強與基層醫院的遠程合作,助力分級診療的發展,才是公立醫院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