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 “2014年~2015年我們想了各種引爆互聯網醫療的條件,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是一場疫情。可以說,疫情讓互聯網醫療從崎嶇泥濘的鄉間小道切換到了柏油馬路的省道。”曾在互聯網醫療圈中打拼多年的創業者劉旭(化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互聯網平臺開通醫保支付,而且在全國遍地開花,這如果放在幾年前,行業創業者根本無法想象。 ]
[ 海通證券測算,互聯網醫療支付端市場規模在2025年可達5970億元。 ]
[ 動脈橙數據庫統計,從2015年至2020年6月30日,國家和地方共發布了126條互聯網醫院相關政策,覆蓋指導、監管、支付三大體系。 ]
從事新聞媒體工作的吳斌(化名)患有臨界高血壓、高脂血癥,一年前在同事的推薦下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調治,病情穩定。自疫情發生以來,工作緊張,加班頻繁,使其一直無暇去醫院復診。
“5月上旬在醫院的公眾號上看到岳陽醫院上線了互聯網醫院,抱著試試的心態在線上完成了復診和開藥,當天下午就收到了醫生開具的藥品。整個流程簡單容易操作還不占用時間,價格也不貴。”吳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實際上,在互聯網醫院沒有落地以前,遠程醫療、網上醫療咨詢等早已盛行多年。但互聯網醫院與后者不同的是,必須以實體醫院為依托,可集合問診、處方、支付和藥物配送于一體。相當于是把實體的醫院放到了線上。不過互聯網醫院對首診仍有限制,診療范圍主要包括慢性病和部分常見病復診。
疫情“催化”突破醫保瓶頸
2020年以來,疫情對互聯網醫院行業起到了顯而易見的催化作用,不但加速了互聯網醫院在全國落地互聯網醫院可以提供首診嗎,也倒逼監管部門出臺政策,規范行業發展。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的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部分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診療咨詢量比同期增長了20多倍,處方量增長了近10倍。動脈網數據顯示,2018年12月,全國建有100家互聯網醫院,到2020年7月,則達到近600家。
激增的數據背后,除了受疫情影響,需求端出現線下診療受阻礙、資源更為緊張等變化導致,多重且密集的政策對行業的發展無疑起到了更大的推動作用。
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包括國家衛健委、發改委、醫保局等多部門從復診服務、醫保結算等方面出臺了十余項互聯網醫療相關規定。其中監管部門對醫保支付的定調帶給行業參與者極大的鼓舞。
此前醫保支付的缺席,一直被視為行業發展的瓶頸。
“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讓老百姓不論在哪里都可以用醫保支付,支付問題一旦得以解決,互聯網醫療無接觸、便利、可追溯等優勢將提前釋放。”醫聯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支付問題從來都是影響互聯網醫療平臺變現的重要變量。盡管支付方包括個人自付、商保和醫保,但覆蓋了全國超過95%人口的醫保向來被行業人士視為最大的蛋糕。
海通證券研報指出,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后,蘊含著新的產業變局機會。海通證券測算,互聯網醫療支付端市場規模在2025年可達5970億元,其中線上醫保端支付規模將在2025年增長至1057億元,并且預計將持續增長。
“2014~2015年我們想了各種引爆互聯網醫療的條件,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是一場疫情。可以說,疫情讓互聯網醫療從崎嶇泥濘的鄉間小道切換到了柏油馬路的省道。”曾在互聯網醫療圈中打拼多年的創業者劉旭(化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互聯網平臺開通醫保支付,而且在全國遍地開花,這如果放在幾年前,行業創業者根本無法想象。
“互聯網醫療燒了好多年錢都沒能解決的獲客問題也有了突破,疫情剛發生的那幾個月,注冊的真實用戶數量應該超過了過去幾年的總和,更重要的是以往并不重視線上問診的三甲醫院紛紛入局,醫療國家隊負責人親自抓互聯網醫院的建設。”劉旭這樣形容。
2015年12月,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成立,成為互聯網醫院行業在中國的開端。從銀川到海南,從微醫到好大夫在線、北大醫信、丁香園、春雨醫生等一批互聯網企業,開始了互聯網醫院版圖的拓展。
不過彼時,互聯網醫院既缺少政策支持,在技術和資金上也存在較大缺口,因而許多行業從業者不得不中途“下車”。劉旭形容:“五年前做互聯網醫療的朋友80%都不干了,可惜這么多人起了個大早,卻倒在黎明來臨前的時刻。”
政策持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