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四、互聯網醫療企業發展概況
(一)企業分類
從互聯網醫療的產業鏈看,競爭企業包括產品端提供設備和技術的醫療器械企業,如AI影像有海納醫信、推想科技、匯醫慧影、圖瑪深維、智影醫療、迪英加等專業公司;系統端提供技術支持的軟件信息企業,如醫院信息系統有思創醫惠、東軟集團等企業,醫療大數據有衛寧健康、醫渡云等;支付端有支付寶等支付平臺和各大保險公司的參與。
重點關注服務端的企業構成新聞: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生態體系發展,移動醫療服務和醫藥電商以互聯網公司為主,如前面提到的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丁香園、叮當快藥等,實體企業海王集團旗下的海王星辰是在線下市場的基礎上嫁接線上市場,從1996年的第1家社區零售藥店開始,如今已擁有3000多家健康連鎖藥房,分布在全國74個一、二線城市,線上線下會員超過6000萬。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看好健康產業新聞: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生態體系發展,基于互聯網基因優勢,也已加入互聯網醫療的競爭中。互聯網醫院多為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除了微醫的烏鎮互聯網醫院、銀川互聯網醫院,目前更多的線下實體醫院都在拓展互聯網醫院的業務。
(二)發展模式
實力企業依靠自身的資源、資金、能力和渠道優勢,以多元化方式布局互聯網醫療領域。業務模式有相似也有不同。圍繞應用場景,春雨醫生等互聯網醫療企業聚焦互聯網“醫療”,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公司采用互聯網“醫療+醫藥”模式,而互聯網“醫療+醫藥+醫保”模式仍在探索中,只有微醫等少數企業布局。目前“醫療+醫藥”仍是主流發展模式。
(三)代表企業
1.平安好醫生
平安好醫生成立于2014年,目前主要業務構成包括健康商城、消費醫療、線上醫療以及健康管理和健康互動。平安好醫生雖然不像阿里健康、京東健康背靠集團電商優勢,但健康商城業務仍得到快速發展。從主營業務收入結構看,健康商城收入占比從2015年的不到1%猛增至2019年近60%,除了非處方中西藥品外,還有營養保健品、醫療器械、母嬰育兒、運動健身等多品類大健康產品銷售。而依靠線上醫療和消費型醫療起家,收入占比卻一路萎縮。消費型醫療收入占比由2015年的過半降至2019年的不及1/4,是成立以來最低值,線上醫療在2018年觸底后,2019年有所反彈。未來,借助集團保險優勢,平安好醫生將協同集團的平安醫保健康,布局“互聯網+”醫保板塊,形成全產業鏈業務模式。
2.阿里健康
阿里巴巴在2014年1月戰略投資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二十一世紀有限公司,進軍醫藥健康產業,10月中信二十一世紀正式更名為阿里健康。阿里健康業務中,醫藥電商占據絕對主力,2019年醫藥電商相關業務收入占比達到96.5%。依靠零售自帶流量的天然優勢,配合集團在大健康領域的深化布局,阿里健康在消費醫療、互聯網醫院、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等業務不斷嘗試和拓展,并在科技領域也有滲透,如阿里健康、萬里云聯合開發的智能影像診斷產品“ You”AI系統提供臨床醫學科研診斷平臺、醫療輔助檢測引擎、醫師能力培訓系統等產品和服務。
3.微醫
微醫成立于2010年,以掛號網起步積累客戶資源,目前已形成微醫云、微醫療、微醫險、微醫藥四大業務板塊。其中,微醫療業務覆蓋了互聯網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診店、軟硬件終端等服務,形成“醫、藥、保”三位一體的業務模式。除了線上業務開拓,微醫還加快構建線下的醫療服務新模式,依托杭州華佗健康小鎮項目,形成“醫藥養健管”一體化產業生態。
4.京東健康
京東健康成立于2019年,成立之前,京東從醫藥電商切入互聯網醫療領域,2016年上線醫藥零售京東大藥房,2017年上線醫藥B2B采購平臺“藥京采”,同年底,開始運營京東互聯網醫院。京東健康規劃建立分級診療中心,可以完成線上問診、上門檢驗、在線同步檢驗報告、開方送藥等全流程醫療服務。
5.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