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互聯網醫療曾經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寵兒,因為被認為最有可能誕生下一個BAT的領域,引得大批從業者前赴后繼,然而互聯網醫療不是把醫院搬到網上、什么病都能看,一定要找到其可行的診療范圍。
本文轉載自科技日報,作者付麗麗;由億歐編輯整理,供行業人士參考。
2017年初,廣州首個互聯網醫院順利落成。
“廣州互聯網醫院是推進中國夢——健康夢的具體實踐。”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說,希望它作為全國首個一線城市的互聯網醫院,通過互聯網技術更好地服務患者、服務醫生、服務醫院。
《中國互聯網醫療發展報告(2016)》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國互聯網醫院大軍已經擴充到約36家。其中,已經實現落地運營的共有25家,其他11家在2016年已經公開宣布簽約在建。
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發展,一方面卻頻頻遭受質疑,有人稱2016年是移動醫療“移不動”的一年,初創移動醫療企業因遭遇嚴酷的資本“寒冬”而大批量死亡,老牌互聯網醫療企業仍遲遲沒有找到穩定合理的盈利模式。與此同時,也有民眾表示疑問,互聯網醫療到底靠不靠譜,其何時才能迎來自己發展的“春天”?
一度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醫療在2016年受到最大的質疑,主要是商業模式的問題,沒有形成良性的發展模式,基本是有投入、無產出,這也導致其發展處于低谷。”好大夫在線創始人王航說。
王航表示,當前互聯網醫療市場可謂琳瑯滿目,如掛號、咨詢、可穿戴設備等很多形態,每個創業者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構建不同的商業形態,形成各種各樣的創業公司醫院開通互聯網服務的意義,但能夠提供有價值的診療服務的公司卻甚少醫院開通互聯網服務的意義,大部分創業公司沒有做到讓服務轉化為商業價值。
的確,在獨角獸創始人劉謙看來,互聯網醫療在國內的發展僅三四年,其面臨的問題還很多,如醫學的含量不高、主要提供醫學外圍服務、現有體制不支持、醫學法規還不健全等。
“中國移動醫療類APP同質化非常嚴重。”劉謙說,通過獨角獸工作室對市面上超過1200款移動醫療APP的調查統計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APP在做三件事:一是網絡問診,二是掛號支付或者陪診,第三則是慢病管理。對照美國移動醫療類APP,大致可以分為:在線問診、醫生上門、慢病管理、醫生預約、醫療服務比價、腫瘤云決策平臺、用藥追蹤器、術后管理等多個類別,且分布均勻少有扎推現象。
互聯網醫療看病實質需看清
此前,有院士專家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并不看好互聯網醫療,認為其看病不靠譜。
“所有醫療問題都可以拿這句話來說,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合適,應該區別看待。”王航說,以干細胞治療為例,其在血液病治療方面確實有療效,但并不是適合所有的疾病,每種治療方式都有其對應的疾病,不能一概而論,應認清其風險和療效。
對此,貝殼傳媒總編輯梁嘉琳表示,需要厘清的是,政商學各界對“互聯網醫療”概念定義并未達成共識。一些人把健康咨詢這類非醫療行為也視為“互聯網醫療”。實際上,一些執業醫師在非工作時段,和/或非經所在醫療機構授權,向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提供的健康管理建議(如針對飲食的營養健康、無臨床癥狀的頭暈胸悶等),盡管非常必要且有益,但這并不屬于醫療行為。更有甚者,有的“咨詢師”并不具備處方權,并不為咨詢結果承擔醫療責任,這也是需要引起公眾重視的。
至于真正被衛生主管部門、公立醫療體系認可的是“醫療+互聯網”,也就是把線下醫療服務搬到互聯網上,最典型的應用是遠程醫療,俗稱“讓別家醫院遠程為我家患者看病”,通常運用于大型三甲醫院與二級醫院之間、省會城市醫院與縣級醫院之間。
“之所以有專家認為‘互聯網醫療不靠譜’,是因為一些互聯網平臺模糊了健康咨詢和醫療行為的界限,在入駐平臺的所謂‘醫生’沒有診療權的情況下,或者在執業醫師超出執業時段、執業地點、執業范圍的情況下,‘越界’提供醫療服務。這背后潛藏巨大的醫療風險,一旦出了問題,咨詢者可能投告無門。”梁嘉琳說。
復診、會診方面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