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圖集
午休時,無人的云醫院診室隔間。均王瀟 攝
疫情期間,徐匯區中心醫院設立“新冠工作室”為群眾提供24小時在線咨詢服務,后也稱“上海市發熱咨詢平臺”并接入一網通辦。
“我在上班,”34歲的楊雪坐在工位上,對著手機說,“剛想起來藥快吃完了,抽空看個病?!彼蜱R頭這邊的醫生徐蓉報了這兩天的血壓。
這只是她第2次網上看病,卻并不妨礙她迅速適應這種更為輕松的模式。3分鐘后,她在手機上收到了處方,付費,藥預定在第二天由國藥送藥平臺送上家門。
對于徐匯區中心醫院老年科醫生徐蓉來說,在互聯網上看病,氣氛和在診室不太一樣:視頻的背景有時是辦公室格子間;有時是各式各樣的客廳、書房;有時在私家車里甚至道路上;也有時,背景是床鋪——長期臥床的患者以前都由家人代開藥,現在可以自己和醫生對話了……
在不受拘束的環境,談話能抵達的深度也不太一樣。徐蓉接過最長的一通問診持續了半小時。一位53歲的阿姨,眉頭緊鎖,一口氣講六七分鐘無法打斷。徐蓉與她對話半小時后,她平靜下來,說:“徐醫生,我今天終于能睡著了。”
而更明顯的變化是,線上等候的患者們似乎更有耐心。疫情期間線路擁堵時,最長需在線排隊1小時。有患者會用iPad掛著,打個小盹再看看排到了沒有;還有人上來第一句不是問診,而是關心醫生“吃飯了沒有?”
上海發放首張公立互聯網醫院牌照8個月后,患者楊雪和醫生徐蓉都感到,多年習慣的就醫模式已經改變——掛號提前網上預約、醫院內聯網繳費、慢性病復診可用互聯網平臺、醫保在線結算……改變并不僅存在于上海。國家衛健委10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目前已建成900多家互聯網醫院。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44家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人次同比增長17倍,第三方互聯網診療咨詢增長20多倍,其中線上處方流轉增長近10倍。
但有一種聲音認為,當前的熱潮只是疫情風口與政策紅利下的假性繁榮,互聯網醫療的核心問題并未解決。
后疫情時代,互聯網醫療能否留住病人,這是一批院長和創業者在做的功課。
熱潮
徐匯區中心醫院,淮海中路陜西南路寸土寸金的地段,執行院長朱福硬是在門診一樓黃金位置辟出一塊“云診室”。
下午2點,玻璃門隔開的不同科室里,各有一位醫生戴著耳機與病人視頻。楊雪就出現在徐蓉面前的屏幕上。
第一次聽說“網上看病”,楊雪內心是拒絕的,“像是炒作的概念”。但3月份第一次摸索操作后才發現,“原來可以這么方便”;外企高管廖清此前常向70多歲的父母推薦她使用過的徐匯云醫院App,兩人每次都說“回頭試試”卻再無下文,這次,被疫情“逼上梁山”后,突然發現了新世界。
誰會來互聯網上看病?與很多人想象不同的是,使用徐匯云醫院App就診的患者不少都是老年人。徐蓉的電腦屏幕上,5位預約者中,3位是60歲以上。
當然,這的確是疫情推動下的結果。
年初疫情突發而至,1月29日,上海市衛健委鼓勵上海市級醫院采用線上門診等形式滿足問診、咨詢和科普需求,減少線下就診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因徐匯區中心醫院2015年就已開設“云診室”,醫院迅速聯合商贏互聯網醫院設立“上海市發熱咨詢平臺”,接入一網通辦,為發熱、有呼吸道癥狀的群眾提供24小時在線咨詢服務。
徐蓉記得,那段時間,平臺最多一天接診10000號,是醫院平時日接診量的30倍。求助如何操作的咨詢電話也一直沒有斷過。
熱潮源于需求,也有來自政策的助力。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的政策接連下發。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于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等,均強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聯網+醫療”的優勢作用,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各地紛紛加快審批互聯網診療平臺:某市甚至11分鐘火速審批互聯網診療項目。
“從政策上來講,熱度好像是過去一塊很冰的石頭一下子變得燙得你的手都拿不住了。”朱福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