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本文作者丁衛峰,在溫州醫學院從事醫療行業信息化軟件的開發,通過「肉餅鋪子」公眾號發表了醫療行業信息化怎樣改變看病難?,今天是第二篇。
每個月每個星期都有各種各樣的廠商來拜訪我,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解決方案,資料堆滿了辦公室的一個角落。其中不少的廠商都會提供互聯網服務接入,但是服務內容極為同質化,其提供的功能無外乎是:
預約掛號平臺;醫生排班查詢;檢查單查詢;檢驗結果查詢;健康檔案;電子病例;在線支付;在線咨詢等這些功能。或是給病人使用,或者是提供給醫生用的:建立病友群,隨訪,提供咨詢,遠程診斷等等互聯網醫院系統,極少看到有什么醫療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能超出這些功能。
不管是App,微信公眾號,支付寶服務窗,不外如此,功能極為同質化,可能最大的區別在于有些廠商會建立平臺,比如趣醫網,有些幫助你建立自己所屬的App,微信公眾號,支付寶服務窗而已。
從接口方案、安全方案、甚至推廣方案上,幾乎也都是一樣的:Web ;內網前置機;外網前置機;外加網閘。有錢的公司,硬件全送;沒錢的公司部分提供硬件。研發費用也不用醫院出一分錢,廠商設法找第三方出資。地推,展架,海報,讓病人安裝App,返現獎勵,掛號成功返現,完全就是貼身肉搏戰。拿錢洗地,看誰錢多,占領大部分市場,或者看誰先找到商業模式。
這些服務,平臺型,一站式接入的廠商,對于醫院而言吸引力其實不夠。那么醫院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互聯網服務呢?
首先我們看醫療領域的受眾主體:病人,醫護人員,醫院。醫院是B端,病人是C端,醫護人員既是C也是B。
綜合起來的服務需求:
現階段從醫院角度希望能夠提供給病人的一些服務,從設計角度來說,基本有兩個思路。
第一種思路把一些和醫技無關的服務放到網絡上。比如取檢查檢驗報告,查詢住院明細,查詢收費情況,預約掛號等。這些服務的特點是無需特定的醫護人員參與,病人可以通過自助的方式完成。這種模式屬于輕應用,接入點有微信,App,網站,支付寶之類的,大部分廠商也都是從這個角度來接入醫院。實質上毫無新意,對于醫院沒太多影響。最大的作用是減少院區人流量。
第二種思路是云醫院系統。由醫院方直接提供在線就診服務,把一些初診,檢查和檢驗項目開單工作提前到病人來院之前處理掉。這種方案是院內醫療服務的擴展延伸。
很多病人都有這樣的就醫體驗,好不容易排好久的隊伍,輪到自己就診,結果醫生稍作問診之后,往往要求去先去驗血驗尿。然后病人不得不重新去繳費,排隊,檢查,再回到診室,醫生才會根據實際檢查出來的數據來進一步診斷。整個過程可能會花費好幾個小時。
這個流程從醫院和醫生的角度來看是非常正常不過的。比如一個發熱,很多病癥都會引起,總要詳細檢查下才好確認。從病人角度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我好不容易請假出來,花那么多時間掛號,排隊。見到醫生,你就問了兩句話,「發燒多久了?」,「有沒有咳嗽?」就讓我去驗血驗尿拍片,「我這是感冒啊,你到底會不會看病?」這個時候脾氣好的病人,脾氣不好的病人都會心里不爽。如果有一項服務,能把這個步驟安排在見到醫生之前,病人的感觀就會大大的不同,只會說「贊」。
要做好這種模式,醫院不能讓坐班醫生來處理,否則這樣會大大增加醫生的工作量。更好的模式是醫院需要安排類似呼叫中心之類的部門,讓數位專家帶領輪崗醫生提供在線服務互聯網醫院系統,但是首診負責制會影響到這種模式的實施,這種模式屬于重應用,沒有整體性變革,很難實施。
總之這兩種模式還是依然不太給力,不是影響力太低就是實施成本太高。
綜合上面的思考,醫院互聯網服務的兩個核心維度基本可以定義出來了:第一,醫療服務流程介入程度,第二,醫護人員介入程度。
從上圖,可以明顯看到,目前常見的一些服務,醫護人員以及醫療流程介入程度都很低,從而對于醫院來說就是可有可無的,哪個平臺影響力大,就接入哪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