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釋放雙眼,帶上耳機,聽聽看~!
00:00
00:00
1962年,Rand公司的PaulBaran發表了一篇論文,首次提出分組交換的思想。該方案提出建立一種比集中式的電路交換網更具生命力的網絡。該網的基本形式為:把報文拆成幾部分,每部分為一個分組,每個分組按照各自的路徑分別在網絡中傳輸,在目的地處將這些分組重新組合成報文。這也正是今天 Internet所采取的傳輸形式。
但是,直到1969年,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發起建立了ARPA計算機網,得以嘗試上述方案。該網連接了四個站點,分別為:斯坦福研究院、位于拉斯安哥斯的加里福尼業大學、位于SantaBarbara的加里福尼業大學和Utah大學。其目的是讓國家級科學家通過網絡共享信息。網絡節點由Bolt,Beranek和Newmen(BBN)組成。1972年,BBN的RubertKahn在關于計算機通信的國際會議上提出向公眾開放APRA計算機網的設想。
一時間,各種論證工作紛紛進行。因特網工作組此時成立了,探索各種內部互聯方式,定制標準并開發協議。斯坦福的VintonCerf是該工作組最初四年的組長。1974年Cerh和Kahn一起出版了第一份關于鏈接分組交換網的協議,即為“傳輸控制協議/因特網協議”(TCP/IP)。“因特網協議“(IP)是第一份主要的廣域網協議。協議中,ARPA計算機網的網絡節點(最初稱為“網關”,后改為“路由器”)之間是無連接的。
需要注意一點,那時的Internct還不是一個端到端的完整的IP網。ARPA計算機網主要關心的是網絡互聯。換句話說,整個系統的各個部分仍然可以用各自適合的協議實現,只有當這些子網要連接在一起形成互聯網時,這個標準的協議才開始發揮作用。比如說,1979年,Duke人學和北卡羅來多大學開始建立稱為Usenet的網絡,這是一個通過使用貝爾實驗室的“UNIX到UNIX”復制協議(UUCP),在計算機間傳輸新聞的新聞組系統。1980年和1981年,紅約市立大學和耶魯大學建立了Bitnet,其網絡軟件和IBM的計算機硬件捆綁在一起。BBN也建立起了“計算機科學網”(CSNet),這樣科學家們不用訪問ARPA計算機網也可獲得所需的信息。現在的關鍵是,上述獨立網如何采用合適的網關連接起來。
到1986年,連接各子網所形成的系統已經十分流行了,這種系統主要使用ARPA計算機網的互聯功能來連接各子網,采用的協議是TCP/IP許多校園網和研究網紛紛和ARPA計算機網相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建立了他自己的骨干網--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國家科學基金網連接了五個大型計算機中心,美國軍方也開始從ARPA計算機網中脫離出來。1989年,ARPA計算機網正式宣告結束了歷史使命,由今大的Internet代替了它。
Internet的基礎結構包括:客戶端(多數情況是網絡瀏覽器)、服務器(多數為網絡站點)、獨立站點的接入路山器、以及連接上述路由器的主干路由器。今天,客戶機和服務器幾乎都是使用TCP/IP的設備。
自1990年以來,Internet發生的變化比以前21年間的變化還要多。多數變化由多媒體網的應用引發。萬維網于1992年形成,1993年又出現了Mosaic。到1994年時,美國白官、眾議院和參議院都有了自己的站點。
總統先生和第一夫人也擁有了電子郵件地址。1994年,無線站點使用RT.FM從拉斯維加斯加入到了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