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國外自7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計算機網絡上的話音通信,當時主要是基于ARPANET網絡平臺進行研究和試驗。1974年8月首次分組話音通信實驗,在美國西海岸南加州大學的信息科學研究所(ISI)和東海岸的林肯實驗室(IL)之間進行,話音編碼為9.6khit/s的連續可變斜率增量調制(CVSD),并采用靜音檢測技術降低比特率。1974年12月線性預測編碼(LPC)聲碼器首次用于分組話音通信實驗,比特率為3.Skhit/s通話范圍也是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1975年1月又首次在美國實現使用LPC聲碼器的分組話音電話會議。
在研究中,ISI提出了分組話音通信協議NVP(Network VoiceProtocol)和ST(STrearn)。如圖所示:
兩個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是通過運輸層協議TCP和網絡層協議IP完成可靠傳送的。為了減小時延,話音信號經NVP協議封裝后直接交給ST處理后傳給網絡,呼叫控制信令則由NVP交給IP處理后傳給網絡,二者都不經過TCP層。IP和ST同屬于網絡層,但是IP提供的是無連接的數據報服務,ST提供的是面向連接的虛電路服務,其目的是保證話音分組傳送的時序完整性,減輕NVP的處理負擔。圖中兩個分組網絡可以是異構網絡,經由網關互聯。這是最早提出的分組話音通信網絡協議,對以后的研究頗有考慮價值。Internet工程任務組(IEfF-IntemetEngi?neeringTaskForce)于1977年頒發了關于分組話音通信協議的討論文件RFC741。
在當時的實驗中,話音質量不能令人滿意。其主要原因是網絡速度慢。70年代初投入運行的ARPANIT的干線鏈路帶寬僅為50khit/s,為典型的窄帶分組交換網。另外,當時低比特率話音編碼技術還很差,編碼質量不好。但是通過實驗至少表明,在基于TCP/IP的計算機網上進行話音通信是可行的。
由于在廣域網上進行分組話音通信的時機尚不成熟,8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域網上的話音通信,因為70年代后期已推出帶寬可達Mbit/s量級的價格較為低廉的以太網。最早的實驗由英國劍橋大學于1982年在10Mbit/s的劍橋環形網上進行的,其后,意大利、美國英國等許多國家的學者在總線型局域網、令牌環網、3Com以太網上進行了實驗,深入研究了分組時延的原因、分組話音通信協議、鏈路利用率和話音分組同步等問題,并試制了電話網和局域網的接口模塊,獲得了許多有意義的結果。
國內以南京通信工程學院為代表的一些高校和科研單位也自8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局域網上的分組話音通信研究,對漢語話音的通—斷模型、最佳話音分組長度、話音分組丟失率的分布規律等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并設計實現了話音數據綜合局域網實驗系統。由于網絡條件所限,研究結果主要在于其理論意義。
進入90年代后,特別是近兒年來,隨著Internet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和話音編碼技術的發展,IP分組話音通信技術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和實際應用。最初的應用只是在網絡游戲等軟件包中傳送存儲話音信息,它對話音質量要求低,相當于機器人的聲音效果。其后計算機廠商紛紛推出對等方式或客戶機服務器方式話音通信免費軟件,它們利用計算機中的聲卡對話音進行打包傳送,話音一般不進行壓縮。90年代中期開始,有關廠商開始開發用于局域網話音通信的網關產品,實現局域網PC機間的話音通信以及經PBX和外界電話的通信,但這些產品都采用內部協議規范。與此同時,以Dialogic和NMS公司為代表的電路制造商推出了PSTN中繼電路板、信令鏈路板、PCM至各種低比率話音編碼轉換的數字信號處理板,這些專用電路板的問世推動了網關產品的集成開發。1996年,經過各國專家數年的努力,ITU-T通過了局域網上支持可視電話通信的網絡協議,即著名的H.323協議。這一協議的推出,成為IP網絡電話系統的公共規范。極大地推動了IP電話的發展,使之進入公用電話網服務。其中,以色列的VocalTec公司是最早推出電信級IP電話網關設備的「商。與此同時,IETF也在積極制訂IP電話通信的網絡協議,就是基于SIP(SessionInitiationProtocot)的控制協議。不少廠商已推出或正在開發直接插在計算機網絡上使用的IP電話終端。
我國電信網已開始進行基于網關的IP電話網絡試驗,其中中國電信采用VocalTec公司的產品,中國聯通和吉通公司分別采用美國CISCO和Clarent公司的產品,2000年將在全國推廣。
在國際上,關于IP網絡電話的技術研究和標準化工作正在繼續深入進行,其主要目標是進一步確保話音質量、完善網絡管理、解決不同運營商之間的互操作性問題以及向IP網絡上的多媒體通信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