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以太網支持的傳輸媒體從最初的同軸電纜發展到雙絞線和光纜。星型拓撲的出現使以太網技術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獲得迅速發展。從共享型以太網發展到交換型以太網,并出現了全雙工以太網技術,致使整個以太網系統的帶寬成十倍、百倍地增長,并保持足夠的系統覆蓋范圍。以太網以其高性能、低價格、使用方便的特點繼續發展。本節討論10Mbit/s以太網技術,并對交換式以太網、快速以太網、千兆以太網加以簡單介紹。
以太網與前面講過的交換式數據網有著很大差別。它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共享的公共傳輸媒體。常規的共享媒體只以半雙工的模式工作,網絡在同一時刻要么發送數據,要么接收數據,但不能同時發送和接收。直至1997年,全雙工以太網才誕生。
以太網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以太網的核心技術,它決定了以太網的主要網絡性質。
在公共總線或樹型拓撲結構的局域網上,通常使用帶碰撞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技術(CSMA/CD)。CSMA/CD又可稱為隨機訪問或爭用媒體技術,它討論網絡上多個站點如何共享一個廣播型的公共傳輸媒體,即解決“下一個該輪到誰往媒體上發送幀”的問題。對網絡上任何站來說,不存在預知的或由調度來安排的發送時間,每一站的發送都是隨機發生的。因為不存在用任何控制來確定該輪到哪一站發送,所以網上所有站都在時間上對媒體進行爭用。
想利用CSMA/CD傳輸信息的工作站.首先要監聽媒體,以確定是否有其他的站正在傳播。如果媒體空閑,該工作站則可以傳播。在同一時刻,兩個或多個工作站都欲傳輸信息的情況是極有可能發生的。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將會引起沖突,雙方傳輸的數據將變得雜亂不清,導致不能成功地接收。因此必須制定一個處理過程,以解決要發送信息的工作站當發現媒體忙時應怎樣工作,以及當發生沖突時應怎樣解決的問題。其規則是:
以太網的網絡體系結構是以局域網的IEEE802參考模型為基礎的。IEEE802參考模型與OSI的區別是:它用帶地址的幀來傳送數據,不存在中間交換,所以不要求路由選擇,這樣就不需要網絡層了;在局域網中只保留了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分成2個子層,即媒體接入控制子層(MAC)和邏輯鏈路控制子層(LLC),如圖6.9所示。
MAC子層負責媒體訪問控制,以太網采用競爭方式,對于突發式業務,競爭技術是合適的。LLC子層負責沒有中間交換節點的兩個站之間的數據幀的傳輸。它不同于傳統的鏈路層,即它還必須支持鏈路的多路訪問特性;它可利用MAC子層來擺脫鏈路訪問中的某些細節;它必須提供某些屬于第3層的功能。所以LLC子層不但要有差錯、流量控制,還需有復用、提供無連接的服務或面向連接的服務等功能。
在這里需要解釋一下以太網的尋址問題。先考慮交換數據的要求,一般地說,通信涉及3個因素:進程、主機和網絡。進程是進行通信的基本實體。從一個進程到另一個進程的數據傳送過程是:首先將數據加給駐留該進程的主機,然后再送給另一個進程。這個概念暗示至少需要兩級尋址。
圖6.9 IEEE802參考模型與OSI的比較
這里MAC地址與網絡上的物理連接點有關。LLC子層的SAP則與一個站內的特定用戶有關。在某些情況下,SAP對應于一個主機進程,另一種情況.集中器的每個端口對應于唯一的SPA。
2.以太網系統組成以太網系統通常由集線器、網卡以及雙絞線組成,如圖6.10所示。
圖6.10 以太網系統結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