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二〇二〇年的臺灣醫療科技展上,展出了許多亮眼智慧醫療產品。(資料圖片)
參觀人士在體驗臺灣的智慧問診機器人。(資料圖片)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健康產業在全球掀起發展熱潮。臺灣憑借電子產業和醫療服務方面的優勢,把重點集中在智慧醫療領域。新的醫療機器人、新的人工智能診療及醫療影像識別方式、新的智能藥物開發、新的智能健康管理模式不斷推出,島內專業人士認為,過去需要一家大醫院才能提供的醫療服務,將漸漸朝向“去集中化”的方式,往社區發展,深入每個家庭。問題是,隨著智慧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傳統醫生的角色是否將會被取代?
功能強大
臺灣陽明大學醫管所教授唐高駿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應。唐高駿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在影像、病理等相對固定的病人信息判斷上,已有非常顯著的成效,現在臺灣各大醫院都在積極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疾病預測。
然而,人工智能可以輔助醫生做出正確、迅速的診斷,但患者的情緒、偏好及言談舉止等“人文變量”,卻不是一下就可以交給計算機處理的,且醫生的職責并不只限于判斷影像和病理信息,因此,唐高駿認為,未來人工智能還是難以取代醫生的角色。
不過,唐高駿對智慧醫療的強大功能還是給予充分肯定。他說,過去醫生大都利用經驗來做出診斷,往往也“說不出所以然”,似乎只能靠經驗、直覺。但借由人工智能技術搜集到細微的信息,醫生可以發現一定的“判斷路徑”,未來這甚至可能顛覆傳統的醫學訓練模式。
“智慧醫療已被大量使用于醫療影像、健康風險預測系統等。”臺灣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曾新穆舉例說,糖尿病患者眼部容易病變,他所在的研究團隊結合深度機器學習和巨量分析技術,研發出“視網膜病變自動辨識系統”,并與臺灣多家醫院合作,收集到幾十萬張影像,用人工智能技術辨識眼底影像,平均1到2秒可完成一張眼底影像判讀,協助醫生找出潛在病患,準確率達到90%以上。
深入社區
曾新穆希望他們研發出的“視網膜病變自動辨識系統”,未來可以普遍推廣至社區,而非擺在醫院的眼科診室,甚至可以與小區藥店合作,當糖尿病人定期回診或是拿慢性處方箋時,經簡單儀器“快速照一下”,就能篩檢出早期眼底病變的病患。
這樣的應用場景,也勾畫出一種未來醫院的設計理念。“過去需要一家大醫院才能提供的醫療服務,將漸漸朝向‘去集中化’的方式,往社區發展,以家庭為導向轉型。”臺灣交通大學副校長林奇宏的觀點,無疑象征著“推倒”了傳統醫院的“圍墻”。
在不久前舉辦的2020臺灣醫療科技展上,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就以“無圍墻醫院”主題參加展覽。基于智慧醫療技術,該醫院將智能病房搬到展會會場,搭配全新的專業服務機器人,展出智慧病房、無圍墻ICU、高端睡眠科技中心、運動醫學“安全動”、聯新營養“健康吃”等技術服務,吸引觀眾駐足。
該醫院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推動智慧醫療的關鍵,不只是儀器設備的科技化,還要提升醫護專業的軟實力,優化整合患者就診的流程系統與制度,借由數字科技的力量,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將病人與家屬需求、醫生診察治療、護理照護關懷3方面,做有效率的串接整合,達到“以人為中心”的全面醫療服務效果。
尚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