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參觀者在第四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展上查看一款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新華社記者 李芒茫攝
疫情期間,一位美籍華人不幸在美國紐約感染了新冠肺炎,在當地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通過互聯網平臺,他聯系到在中國武漢抗疫一線的呼吸科專家蘇遠,在醫生的指導下,與病毒斗爭了12天后,他終于好轉并逐步康復。最近,在直播平臺,他向公眾分享了與病毒抗爭的經歷。
這只是眾多“互聯網+醫療”惠及民眾的實例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加速走進人民生活,充分發揮了無接觸、響應快、突破空間壁壘的優勢,引發了一股“線上就醫”熱潮,而這只是我國各地推動互聯網技術與醫療服務融合發展,發揮“互聯網+醫療”服務積極作用的一個縮影。
多方共贏 錦上添花 也是雪中送炭
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上有所呼,下有所應。
APP上掛號,告訴您的就診時間精確到某天的幾點幾分;醫生開出處方,在APP上支付后就可以到窗口直接取藥……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里,就醫APP聯通了“查詢—預約—就診—網上支付”等各個環節。“這讓患者的就醫時長由4—5小時縮短至平均1.7小時。”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說。
對于一線城市患者來說,“互聯網+醫療”或許是錦上添花,而對于欠發達地區患者,“互聯網+醫療”則是雪中送炭。
在遙遠的西北邊陲,2016年4月,好大夫在線與銀川市政府合作共建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通過互聯網醫院,好大夫在線當時14萬余名醫生的診療能力被輸送到包括基層地區在內的全國各地,助力分級診療。醫療平臺和地方政府的合作,讓全國的患者都可以在互聯網醫院實現在線問診、開藥、預約檢查和手術等。
“遠程診療是一個多方共贏的解決方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說,在醫改和分級診療的大背景下,對于三甲醫院的專家們來說,國家除了希望他們診治疑難重癥外,還希望他們向基層醫生提供遠程會診、遠程診斷,形成“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基層治療”的模式。而“互聯網+醫療”恰恰是能夠實現這一模式的載體。利用“互聯網+醫療”,患者不用奔波就能拿到上級專家的診治方案,還能享受更高的本地醫保報銷;本地醫生在得到上級專家幫助的同時,也得到了一次學習機會,快速提升了專業能力;本地醫院既留住了患者,又增加了業務量。
政策推動 加快線上醫療 規范發展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要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支持醫療衛生機構、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健康管理服務,促進醫院、醫務人員、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
在此次疫情中,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加快推動“互聯網+醫療”規范發展。
國家衛健委連續出臺多個有關文件,充分肯定了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在抗擊疫情中的獨特優勢,釋放出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的強烈信號。如新增新冠肺炎在線預檢服務;積極組織各級醫療機構開展網上義務咨詢、居家醫學觀察指導等服務;組建多個國家級“互聯網+”平臺,涵蓋遠程醫療、心理援助、中醫診療、智能醫療等。
更具突破意義的是智慧問診系統,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還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明確,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復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在線開具電子處方,線下采取多種方式靈活配藥,參保人可享受醫保支付待遇。醫保部門加強與互聯網醫療機構等的協作,診療費和藥費醫保負擔部分在線直接結算,參保人如同在實體醫院刷卡購藥一樣,僅需負擔自付部分。
目前,江蘇、上海、浙江等多地已將“互聯網+醫療”服務和診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并快速進行信息系統改造。